期刊信息
主办: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;中华中医药学会
主管: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ISSN:1005-9903
CN:11-3495/R
语言:中文
周期:半月
影响因子:1.817375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化学文摘(网络版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5-2016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7-2018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9-2020);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;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中药学
期刊热词:
药理
一步到位的方子治脚后跟疼、脚后跟骨刺,再现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(本文仅供学习、参考。文中所述配伍、方剂,须在专业人士辩证指导下借鉴、应用!) 本文理论依据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、《中医方剂学》 你好,我是中医人,文君然。 今天这篇文
(本文仅供学习、参考。文中所述配伍、方剂,须在专业人士辩证指导下借鉴、应用!)
本文理论依据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、《中医方剂学》
你好,我是中医人,文君然。
今天这篇文说,我想跟您聊聊,关于脚后跟疼,脚后跟骨刺的事儿。
说到这,我倒是想起了之前,我和一个西医骨科医生之间的对话。
他跟我讲:“你们中医号称能治跟骨骨刺、脚后跟疼痛。我就不明白了。中药是这么把骨刺整没的?这不合理啊”!
我说:“你谈到的合理,指的是什么理?是不是只有把骨刺消灭掉了,患者不疼了,才算是合理?如果骨刺还在,但患者不疼了,那就是不合理”?
他点点头说,是这个意思。
我跟他讲:“同样是理,我们中医认为,肾经所及之处得到濡养,风寒湿之邪得到驱散,患者就不疼了。这就是中医眼中的合理。我们所说的理,不一样啊”。
对方摇摇头,表示不理解。
我知道,我这么说,我的不少读者也觉得不好理解。现在,我给你举一个真实的案例、配伍。
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,年55岁,右侧足跟痛一年。可以说,这一年来,他每走一步都是挣扎和折磨,患处痛如针扎,休息后减轻。但是只要重新行走,痛感还会袭来。
一年来,他用了不少镇痛药,无济于事。最后,他去求治中医。
刻诊,见患者舌红、苔薄,脉细,平时略有耳鸣,于是医师就给开了一张配伍。咱们看一下——
熟地黄24克,山茱萸、山药各12克,丹皮、泽泻、茯苓、鸡血藤、川芎各9克,白芍、威灵仙各15克。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
结果,药用5剂之后,疼痛大大减轻。最后,改用主要成分为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丹皮、泽泻、茯苓的中成药,半个月之后彻底痊愈。
这个时候,再去做检查,发现跟骨骨刺还在,只不过,他不疼了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我简单给你讲一下。
实际上,这个人,舌红、苔薄白、脉细,耳鸣,足跟疼痛,这个要考虑是不是肾阴不足了。这是中医里头最基本、最常见的症候之一。我们的肾经,从涌泉穴出来,经过脚后跟。肾阴不足,肾经所及之处失养,所以足跟疼痛。肾开窍于耳,故而肾阴不足,耳鸣时作。肾阴不足,略有虚热,故而舌红。阴血不足,脉道鼓动无力,故而脉象偏细。若虚热明显,则细中带数。
所以,就这个患者而言,足跟痛只是诸多表现之一。他的根源,在于肾阴不足。
既然如此,那咱们就补他的肾阴。
医案里的配伍,我想很多人一眼就看出来了,它其实是六味地黄丸的加减。其中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滋补肾阴,固摄肾精。茯苓、泽泻、丹皮泄浊以利通补。这个配伍,就是标准的补肾阴的配伍。然后,鸡血藤养血通络,川芎行气血而止痛。白芍和威灵仙通络止痛。
这里头,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,增加了柔筋、止痛、养血、行气之品,同时兼顾祛风除湿,效力提升一个档次。所以我说,它是一步到位的方子。尤其是威灵仙这个药,祛风除湿、通络止痛之效比较明显。古人说它能“离断骨刺”,我觉得并不准确。它真正的作用在于具有镇痛作用。骨刺一旦形成,除了手术之外,医学无法把它逆转回去。
你看,用中医的办法,骨刺没消,但是患者不疼了。
用西医的视角看,不合理。明明骨刺没消,你却不疼了,这没法解释。但是中医说,我用滋补肾阴之法,令肾经所及之处得到滋养,再养血、行血、祛风除湿,患者岂能再疼下去?
这就是中医的合理性。它的合理性,必须用中医的思维来理解。
我把这配伍写出来,供读者朋友借鉴、参考。有需要的,可以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、应用。
关键是,我想请读者明白,中医到底是怎么治病的。中医的合理性,应该怎么理解。把这个事儿弄清楚,我相信,我们的中医学素养,还会提升一个档次。
好了,就说这么多吧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syfjxzz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211/436.html